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
鸿胪寺是中国古代官署名,最初是主持朝会以及各种典礼的礼仪,与婚礼主持人、晚会主持人差不多。最早秦朝称其为典客,汉朝时改名为大行令,汉武帝时期又改名为大鸿胪,唐朝初年改为鸿胪寺。鸿胪的意思就是大声穿赞,引导仪节的意思。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
1、鸿胪寺其实是古代的外交部+国宾馆,它最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,不过那会儿叫“典客”或者“大行令”,到了北齐才正式改名叫“鸿胪寺”,主要工作就是接待各国外交使节、少数民族代表,安排他们住下,管吃管喝,顺便搞点文化交流。
2、具体活儿包括:主持外交礼仪、翻译沟通、管理朝贡事务,比如有外国使者来朝见皇帝,鸿胪寺的官员得负责教他们磕头行礼的规矩,不能失了体面,还有边疆民族来进贡,他们得登记礼品、安排回礼,甚至连使团的人数、呆多久都得管。

3、除了接外宾,还管诸侯王和地方官员的朝见活动,比如哪个王爷进京,或者封了新的藩王,鸿胪寺得安排仪式、站位、流程,确保一切符合礼制,不能乱套。
4、后来职权慢慢变化,到明清时期基本成了礼仪机构,清朝末年外交改由总理衙门负责,鸿胪寺就逐渐被淘汰了,说白了,它最初就是个搞外交接待的“国家级VIP服务中心”,只不过那会儿VIP都是各国领导人级别的人物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哥们,鸿胪寺最开始就是个“外交部接待办”!唐朝那会儿,专门管外国使臣的吃喝拉撒睡,安排他们见皇帝,翻译对话,还负责发红包(赏赐),让人家宾至如归,彰显我天朝气度。
2、简单说,它就是古代“国宾馆+礼仪司”合体!不光接待外宾,连国内诸侯进京、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流程都归它管,典礼现场它指挥,谁站哪儿、磕几个头都得听它的。
3、你猜这名儿咋来的?“鸿胪”俩字儿,“鸿”是大声说话,“胪”是传达,合起来就是典礼上大声传话、引导仪式的官儿,后来干脆成了部门名,唐朝是它的高光时刻,权力最大。
4、其实秦汉就有类似机构了,不过那会儿叫“典客”“大行令”,到了北齐才正式改名叫“鸿胪寺”,一路用到明清,后来外交事务被理藩院、总理衙门分走,它就渐渐下岗了。
本文来自作者[墨宸宸]投稿,不代表华晋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guoqijob.cn/zhishi/202510-87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华晋号的签约作者“墨宸宸”
本文概览: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鸿胪寺是中国古代官署名,最初是主持朝会以及各种典礼的礼仪,与婚礼主持人、晚会主持人差不多。最早秦朝称其为典客,汉朝时改名为大行令,汉武帝时期又改名为大鸿胪,...
文章不错《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 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》内容很有帮助